积极心理:让生活与教育充满阳光(徐文祺)
在本该欢喜迎接春暖花开的三月,却因为再次来势汹汹的疫情,不得不再次开始居家线上学习的生活,久居家中,失去了生活的规律与节奏感,难免使人心情烦闷,期间也听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因为居家期间加剧矛盾的故事,在这样的特殊时期,尽快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,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尤为重要,于是我再次学习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,相比于在大学课堂内的学习,已经走入教学岗位大半年的我基于这样的视角,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体会与收获。
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的优秀品质,关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于幸福感,重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心理特征与积极的心理品质,它让我们看到,一个人若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,就能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乐,对于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,开展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1. 树立积极的教育教学观念
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并非技巧,而在于观念,在于我们怎样看待学生,怎样看待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成因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指出,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,任何一个人都愿意发生变化,也有能力发生变化,并正在尽全力使变化得以发生。儿童也是这样,尽管他们的思维与认知发展还相当具有局限性,但他们仍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,如果我们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在动力,压抑了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努力的尝试,则会限制他们去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同时也不利于形成坚韧的意志与健康的人格,而如果我们抱有积极的教育教学理念,相信儿童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,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,也懂得为自己寻找目标,老师应当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发展过程,更多地关注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,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,成为一个好的辅助者与支持者,让学生发掘自身的内在资源,了解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,做出如何改变的选择与行动,学生便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,学会自助与自我成长。
2. 少用关怀式批评,多用审美式激励
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,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,而不是他们的缺点。人会通过他人,尤其是权威或者是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建构自我,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知,所以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,应当少用批评,多用激励。相信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都并非带着恶意地批评学生,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改正错误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才批评他们,也就是“关怀式批评”,它有三个特点:对成长的真诚性关怀、对问题的直接暴露、对问题的情绪化伴随,虽然动机是关心孩子,希望孩子能做的更好,但实则是一种关注缺点的教育方式,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对被肯定、被发现、被称赞的渴望,期望效应也告诉我们,如果学生接收到了欣赏与肯定,他们便真的会朝着这种积极的方向发展。而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则会导致一系列情绪问题,对孩子学习的改善百害而无一利,反而弱化学习兴趣,钝化学习热情,孩子便会形成“习得性自卑”,逐渐将外部的评价转为内部的自我认知,从内心认同自己很笨很傻,什么事都做不好,长此以往,他们会放弃发展的愿望,放弃生活的追求。而审美式激励则是一种积极的、欣赏的视角,它不仅仅是只发现孩子的优点,而是要专业地、带着感情地发现孩子的优点,从生命的多个维度寻找亮点和优点,在发现孩子优点的同时自己也被激励,做一个会感动的老师,感动于孩子的好奇心、同情心、怜悯心、想象力…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,孩子也会为了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喜爱而不断地努力和成长。
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,更重要的呵护与哺育孩子的心灵,如果教师能够用积极的态度与行为去影响孩子,孩子也能学会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,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。
用户登录